查看原文
其他

2019我们要做什么:擎求知之灯火,寻真理之通途


 

欢迎来到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多彩世界,

这里极深邃又极浅显,极厚重又极灵动,极复杂又极单纯。

关于世间的人,物,事件,

这里有你试图探寻的一切……

 

2019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哲社图书编辑部(豆瓣ID:南大·折射集,发布一手图书资讯,欢迎关注)将会继续全力为您奉上这些重磅好书——



折射集微信公号头像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十多年来已译介百余部域外学术佳作,折射出国外知识界的历史面貌和当代进展,秉承晚清以来译介国外学术的初衷,意在为新时代中国学术的发展助力;丛书下设23个子系列,如“学术研究指南系列”“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思潮系列”“当代文学理论系列”“视觉文化与艺术史系列”“通俗文化系列”等,已然洋洋大观。


“当代激进思想家译丛”,孕育自2007年,关注当代西方左翼学术思潮,涵盖了齐泽克、阿甘本、朗西埃、巴迪欧、斯蒂格勒、维利里奥、斯洛特戴克等当代激进思想家的代表性译作,2019年本系列将有10本新书推出。


“世界著名思想家通信集译丛”,呈现基于扎实史料构建的立体、有温度的思想家形象,2019年1月新推出《海德格尔与阿伦特通信集》,从中可以领略思想家的生活史与思想史如何交织。


“学衡历史与记忆译丛”,今年将再版法国文化-社会史研究巨著、获得2016年第八届傅雷翻译出版奖社科类入围奖(当年最高奖)的《记忆之场》。


“俄罗斯社会与文化译丛”涵盖俄罗斯文明、文化、思想、文学、民族、大众传媒等的方方面面,2019年本系列更多好书正在孕育。


“哲学与流行文化”丛书,带领读者从耳熟能详的复仇者联盟、DC超级英雄等入手,进入略显陌生但有趣的哲学世界。


“南大智库文丛”接纳国内外一流的智库成果,2019年新出《智库、外交政策和地缘政治:实现影响力的路径》《思想产业:悲观主义者、党派分子及财阀如何改变思想市场》两本翻译图书,及原创杰作《智库评价理论与方法》。


我们亦致力于推出能够代表中国水平的原创学术精品。“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文选”新书《洪银兴自选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了系统探索,对现实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安同良自选集:创新与产业发展》系统性阐释创新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为构筑独具中国特色的创新经济学做出了贡献。


鲁安东发起并策展的“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在2018年斩获第二届伦敦设计双年展特别荣誉奖之后,将于2019年结晶为 “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丛书”,他将如何在纸质图书上展示并剖析中国人对大桥这一文化符号的情感与记忆,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翻译理论与文学译介研究文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研究书系”“中国古代经典英译汇释汇校”“日本社会与文化研究丛书”等系列也将继续推出新书。

 

擎求知之灯火,寻真理之通途。

2019年,我们继续陪伴您,用理性之光照亮哲学的意义深渊,用智识之炬洞察社会的戏剧假面。




1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当代文学理论百科全书》

[加] 艾丽娜•R.马克里克 主编

蔡新乐等 译


本书对文学理论、理论家以及批评术语所形成的庞大领域加以综述,并为其中的每一个区域提供明白如话的解释。170名杰出的国际学者团队,为这部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字典供稿。第一部分的48篇评价性的论文,对新的流派和文学研究方法得以从中产生的历史和文化语境、流派和方法的运用、局限及其处理的议题加以审视。第二部分聚焦于个体理论家,审视他们的成就、影响及其在更大的批评语境之中的地位。第三部分处理的是文学理论的词语:对重要的、复杂的术语加以确认,并对它们的来源和运用做出解释。
可读性是这部著作的一个关键特色,每一个条目之中的参阅文献以及文中随处可见的相互参照的标记,都会使本书成为文学理论家、历史学家以及所有的当代批评与文化学者不可或缺的工具。



《新关键词:修订版文化与社会词汇》

[英] 托尼•贝内特 [美] 劳伦斯•格罗斯伯格 [澳] 米根•莫里斯 

杨渝东等 译


本书是在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初版于1976年,1983年作者又出了修订版)基础上修撰而成,该书在学术界影响巨大,大凡需要追溯一些关键概念的起源和演变,学者们往往会选择该书中的考证作为参考。虽然威廉斯生前对此书有过修订,但20多年过去,随着社会变迁和关注焦点的变换,在公共话语和学术讨论中有关文化和社会的关键概念发生了不容忽视的变化,出现了不少新概念,许多旧概念也要么带上了新含义,要么逐步淡出了历史舞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60多位一流的社会思想家和理论家联袂合作,推出了这部《新关键词》,以及时修订和更新有关文化和社会词汇的阐释。全书共有142个词条,极具参考价值,对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和学生,是一本难得的也应是必备的工具书。



《应用伦理学指南》

[美] R.G.弗雷 [美]克里斯托弗•H.威尔 

肖巍 译


本书是布莱克威尔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应用伦理学》一书的中文译本。应用伦理学及其同义词实践伦理学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流行,就社会和职业伦理中的紧要道德问题发表言论。本书一共有50章,第一和第二章介绍了应用伦理学的相关历史背景、理论知识等,接下来的48章就48个具体的道德问题进行具体阐述,例如从应用伦理学开始流行至今的堕胎、安乐死、科研中人类和动物受试者的保护、种族主义、性别主义、积极行动、工作场所可接受的风险以及信息隐私问题。



《媒介研究批评术语集》

[美] W.J.T.米歇尔  [美]马克·B.N.汉森 

肖腊梅  胡晓华 译


媒介研究是最重要的新兴跨学科领域之一。本书定义乃至重新定义了媒介研究的目的,阐明了这一领域里各种讨论及话题背后的关键概念,探索了当代媒介的关键特点及模式。全书分为三部分,各部分相互关联:“审美”部分讨论了艺术问题,与描述感官经验及判断的术语有关;“技术”部分讨论了系列宏观技术概念;“社会”部分讨论了对系统进行描述的语言。此书是关于媒介研究的未来形态及方向的权威之作。


《康德<人类学>导论》

[法] 米歇尔·福柯 

王德智 译


福柯对康德的人类学“情有独钟”。在福柯看来,康德对先验领域的探索是一种对经验综合之可能性的复制。康德的形而上学批判哲学被福柯赋予了社会—历史性的维度。福柯在人类学研究上关注的重点在于厘清经验性人类学与批判的形而上学的隐秘联系。本书作为一个阐释性的导论,让读者跟随福柯的脚步踏入康德的思维世界,也能够藉此对福柯的思想有更全面的理解。


《叙事的虚构性:有关历史、文学和理论的论文(1957-2007)》

[美] 海登·怀特 

马丽莉 马云 孙晶姝 译


海登·怀特被誉为人类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从1973年出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元史学》以来,怀特的作品对于历史学、文学研究、人类学、哲学、艺术史、电影传媒研究等将叙事学作为关注焦点的学科而言意义非凡。本书由罗伯特•多兰作序,他巧妙地将怀特重要但难得一见的文章汇集成册,研究探讨他关于历史书写和叙事的革命性理论。怀特的这些文章大多采用论文体,内容涉及多位思想家,探讨诸多主题,文笔犀利,语言优美。《叙事的虚构性》追溯怀特重要思想的演变轨迹,是历史编纂学者和学习者、历史理论和文学研究学者们的权威读物。


《绘画中的世界观:艺术与社会》

[美] 迈耶•夏皮罗 

高薪 译


我们应该如何比较艺术和哲学?在本书第一部分,作者迈耶•夏皮罗从解答这个发问开始,通过对高更、毕加索、塞尚等不同时期的画家的画作分析,引入黑格尔、海德格尔等思想家的哲学理念,阐明艺术家和艺术运动与哲学体系间丰富多样的互动,尝试找出艺术家与哲学家之间的思想关联。本书的第二部分收录了夏皮罗在四十多年时间跨度里的数篇讲稿和文论,主要探讨的是社会、艺术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作者对艺术家生存状态的关切、对现代艺术与现代社会的矛盾与和谐,进行了不同方面的分析,通过这些文章,我们见证了夏皮罗在数十年的时间跨度里对探讨艺术家的自由和将艺术融入社会的不懈努力。



《美丽神话》

[美] 娜奥米•伍尔夫 

殷曼楟 译


当今世界,女性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的权力、法律认可和职场成功。然而,美国作家和记者娜奥米·伍尔夫认为,伴随着妇女运动的显著进展的是一种不同的社会控制,它可能与女性的主妇与妻子的传统形象一样充满限制。这正是美丽神话,一种对身体完美的强迫观念,它让现代女性在试图让自身符合社会关于“无瑕美丽”的不可能定义的同时,陷入了希望、自我意识和自我憎恨的无尽螺旋。


《文化的政治及其他》

[英] 罗杰·斯克鲁顿 

谷婷婷 译


罗杰·斯克鲁顿的这本文集,包罗万象,涵盖语言、艺术、文学、建筑、文化、政治、哲学等多种领域,不仅对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大行其道的符号学、解构主义等新潮思想和流派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批判与反思,也对当时新出现的文学动向、文学研究与译介动态进行了切中肯絮的分析和评论。更难得的是,他的评论和批判性反思往往是在跨文化、跨学科的语境里进行,足见作者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这些文章虽自成一体,但彼此之间又相互呼应,使读者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发生的一些文化大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在当时社会各个领域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在这个理论热已然消退、保守主义日益抬头的时代,重新品读这些文字或许会有别样的感受,也或许会产生不一样的意义。



《我们活在政治世界里:1945年以来的诗与政治》

[德] 迪特尔·兰平 

高原 译


诗与政治:这段关系就如同诗歌本身一样古老悠久。但它从没有像20世纪后半叶这般的深入和激烈。迪特尔·兰平从专业角度概括了二战结束到911事件之间、涵盖了从布莱希特到聂鲁达直到布罗茨基和品特的政治诗,细致测量了介入诗全部的波动起伏:从对重大政治事件的评注到私人领域的政治化再到从根本上批评政治。


《全球银幕:媒体-文化和超现代时代的电影》

[法] 吉尔·利波维茨基  [法]让·塞鲁瓦 

李宁玥  译


电影,作为本书绝对的主角,被作者置于崇高的位置,作者认为,没有其他任何一门艺术,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新兴的,能如此完整地履行向人类讲故事并激发他们的感情和引发讨论的职责。二十世纪以来的人类,因为有了电影,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扩大了想象力的疆界,电影将人们的梦想在银幕上投射出来。


在行使“叙事—表达—造梦”这一重大的职责之余,电影还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景象:构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这不仅是由于电影让人们看见了不常见到的现实,更是由于电影在成全了人们的逃避的同时,也邀请人们来重绘世界的轮廓,就此而制造了现实。电影呈现出来的,不仅是梦幻般的另一个世界,也是我们的世界,一个由真实和电影—画面结合而成的世界。


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随着人类世界进入“一切—屏幕”的超现代时代,生活被来自屏幕的景观“电影化”,生活本身正在成为一种“电影—生活”。电影在某种程度上钻进了人类具体的存在,钻进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基因中。特吕弗认为电影高于生活,在超现代的时代,生活,开始模仿电影。


《电影的虚拟生命》

[美] D. N. 罗德维克 

华明 华伦 译


当制作与观看电影的几乎所有真实与虚拟的方面都被数字技术所替代的时候,甚至连“看电影”的概念也正在迅速变成一种过时现象。随着作为媒体的电影胶片的几近消失,以及参与争夺观众的新媒体出现,电影——以及电影研究——将会如何?在探讨这个问题的这本书中,D. N. 罗德维克思考了胶片电影的命运以及它在21世纪电影制作与观看的美学与文化中的角色。在这里,罗德维克提出和考察了与其他以时间为基础媒体以及当代视觉文化研究有关的,对于电影消亡的三种不同批评反应。他认为,电影在虚拟艺术的系谱中占有一个特殊地位:当胶片电影消失的时候,电影继续存在——至少是在1915年以来好莱坞创造的叙事形式中。罗德维克还发现,大多数所谓“新媒体”是根据电影的隐喻塑造出来的。他的这本书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数字技术是如何像其之前的电视和视频一样,服务于将电影作为20世纪成熟的视听文化加以保存——以及,在同一时期里,它们是如何为一种我们只能开始辨认其轮廓的新的视听文化的出现做准备的。


《怎样做理论》(再版)

[德] 沃尔夫冈•伊瑟尔 

朱刚 谷婷婷 潘玉莎 译


文学理论早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其艰涩和深奥往往令很多师生望而却步。因此,著名文学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写下了这本举重若轻的导读,简洁流畅地解释了文学理论到底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有这么多理论流派的原因;对部分影响很大的流派进行了阐释,包括现象学理论、阐释学理论、格式塔理论、读者接受理论、符号学理论、心理分析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解构主义理论、文学人类学理论、艺术经验理论,以及女性主义理论;勾勒出每一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梳理了该流派的产生与发展。


《世界的共同主观性存在构造》

[日] 广松涉 

邓习议 译


广松涉(ひろまつわたる,Hiromatsu Wataru,1933-1994),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本新左翼运动旗手,当代日本著名的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思想大师。
广松涉兼容了新科学观、当代西方哲学和马克思的批判精神,以及带有浓郁东方文化色彩的哲学,其思想博大而精深。他以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的物象化论为中心,通过与马赫、胡塞尔、海德格尔等现代西方哲学大家的对质,以特殊的文体展开了扬弃主观-客观的二元对立图式的独特哲学。


广松涉去世之后,他的影响正在逐步扩大。2002年起,南京大学出版社在其当代学术棱镜译丛中推出了“广松哲学系列”,陆续翻译出版了《物象化论的构图》《事的世界观的前哨》《存在与意义》《唯物史观的原像》等八本代表作。


本书作为“广松哲学系列”的第九本译作,将呈现出广松哲学的核心,有助于中国读者和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熟悉广松涉的学术思想。本书由六章组成。广松涉将人作为“共同主观性的存在”,站在这一角度追求超越和复活认识论,体现出广松哲学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

[日] 广松涉 

邓习议 译


围绕马克思主义“从什么时候开始”及“具有怎样的构图”这两大问题,1960年代,日本著名哲学家广松涉的力作《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地平》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路》,被学界称作“马克思主义三部曲”。本书内容为三部曲的后两部,旨在勾勒马克思主义如何全面超越“人文主义VS科学主义”的近代哲学的地平,构筑“能知-能动”与“所知-所动”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地平,立足“历史-之中-存在”的人的视域,透析由原始物神崇拜所衍生的将关系看作物的“物象化”;从辩证法、异化论、国家论和历史论的维度,梳理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的继承关系,批判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既成理论,立体地呈现马克思主义具有怎样的构图。


《生产运动::从历史和统计学方面论国家和社会的一种新科学的基础的建立》

[德] 弗里德里希·威廉·舒尔茨 著

李乾坤 译


德国19世纪政治评论家弗里德里希·威廉·舒尔茨,在他1843年出版的《生产的运动》这本书中,运用德国统计学和国势学的研究方法以及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以欧洲各国为主要对象,研究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的客观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回应了19世纪上半叶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激进主张,提出了理解、克服社会分裂危机的途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中摘录了这本书,并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舒尔茨的《生产的运动》因此为我们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史提供了重要的坐标,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德国及欧洲19世纪上半叶的思想界状况,也大有裨益。


《反映》

[德] 汉斯•海因茨•霍尔茨 著

刘萌 张丹 译


汉斯·海因茨·霍尔茨以镜子的映射为切入点,以系统的观点考察了中西思想史中镜像隐喻的使用状况后,重新探讨了严格术语中镜像隐喻的精确运用,进而揭示出“反映”概念对于理解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意义。他基于唯物主义立场讨论了反映定理的世界模型,并借助镜像隐喻中的反映关系来理解唯物主义思想中的反思概念,从而尝试由对象性活动或实践给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反映模型的范畴结构。最终,他通过指出镜像隐喻的思辨运用与解释学运用的差异,强调了反映理论是辩证法的基础与前提。


《真理的代价:金钱如何影响科学规范》

[美] 戴维·雷斯尼克 著

蔡仲 韦敏 译


金钱如何影响科学研究?经济利益是否会损毁科学规范,如损毁其客观性、真理性和真诚性?科学家是否已经成了致力于赚钱的企业家,而不再是真理的寻求者?研究的商业化如何影响公众对科学的认知?科学家能否阻止金钱腐蚀研究事业?科学家应该采取何种规则、策略和指导方针,来阻止经济利益对研究和公众科学观点的不利影响?


本书考察以上及其他与现代科学的财务、经济相关的问题。它对追求经济利益与追求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它考察了贪婪如何影响科学家、大学、企业的行为和公众对科学的认知。它探讨了道德、社会和政治价值如何影响公共和私人研究经费,以及关于研究经费的辩论如何反映社会中更广泛的意识形态差异。该书还提出了一些用以控制、规范和监测研究中的经济利益,并消除金钱对科学之腐蚀性影响的政策。


2



当代激进思想家译丛



《世界的逻辑:存在与事件2》

[法] 阿兰•巴迪欧 著

蓝江 译


这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的代表作《存在与事件》的第二部,探讨了当代激进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即主体与真理的关系问题。巴迪欧试图在资本主义全球化和虚伪的意识形态压抑与欺骗的时代里,探寻主体复活的可能性。这一探寻,就在于对政治、艺术乃至爱情的哲学叩问之中。主体的复活与显现,正是真理的自我呈现的同一个过程。而真理的自我呈现,巴迪欧用“世界”这一概念来加以概括,正是在世界之中,存在和事件共生存在。本书是当前国际国内哲学领域的前沿著作,在哲学、文艺理论、政治学等多个领域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其理论创造性很强。



《语言与死亡:否定之地》

[意] 吉奥乔·阿甘本 著

张羽佳 译


《语言与死亡》是阿甘本的一部早期著作,他想破解的,是潜藏在人性的寓所之深处的秘密,那构成西方哲学本体论传统之根基的东西到底是什么?那关于语言、死亡和时间性的纽结是什么?那言必称逻各斯的生物,他究竟处于怎样的一种“无根性”状态?那神圣与暴力、那政治与神学、那声音与伦理、那话语与逻辑之间的关系,到底处于怎样的一种交织和互文性之中?声音是什么?否定性到底寓居于何处?阅读此书,如同一次精神上的奥德赛之旅,从古希腊悲剧到当代语言学,从柏拉图到海德格尔,从悲怆的俄狄浦斯王到利奥波第的田园诗,到处有思想的惊喜,同时也会时刻受到语言的引诱。阿甘本将以上这些哲学的、宗教的、文学的乃至语言学的文本融为一炉,带给读者丰富而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的阅读体验。



《敞开:人与动物》

[意]吉奥乔·阿甘本 著

蓝江 译


人类历史的终结是由弥赛亚和辩证法者预见或宣布的事件。但是,这个即将到来的历史的主角是谁呢?什么是人?他是怎么来的?他是如何保持他作为动物主人或第一动物的特权地位的?在本书中,当代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思考了“人”作为一种独特而优越的动物类型,或者一种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的存在的方式。在从古希腊、基督教、犹太文本到海德格尔、本雅明、科耶夫等20世纪思想家的争论中,阿甘本用西方思想的逻辑预设考察了人与动物之间区别的方式。他研究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对于哲学、法律、人类学、医学和政治等看似不同的学科的深刻影响。




《无身体的器官:论德勒兹及其推论》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 著

吴静 译


本书不是一个在这两种理论之间进行的“对话”,而是某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它试图追踪这两个完全不相容的领域之间的相遇的脉络。本书采取的是“反流行”的策略:它的起始前提是,在这样的德勒兹(基于阅读德勒兹与费利克斯•加塔利合著的文本而得出的关于德勒兹的普遍印象)的表面之下,还存在着另外一个德勒兹,一个更接近于精神分析学家和黑格尔的德勒兹,他的推论在这样的解读之下更具有震动力。


《南京课程: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自然辩证法>——在人类纪时代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

[法] 伯纳德•斯蒂格勒 著

张福公 译


本书是法国著名技术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于2016年在南京大学哲学系开设的短期研究生课程“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自然辩证法》——在人类纪时代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八篇课程讲义的汇编。本书采用了中英文对照的编排形式,尽可能完整地保留了作者在电子讲稿中所使用的图片、符号和不同字体格式,以求客观真切地展现作者的真实写作过程和微观思想构境。在本书中,斯蒂格勒致力于借助现象学、后现象学、人类学、热力学、生物学等科学所提供的问题域和思想资源,从技术哲学的角度重新激活胡塞尔、海德格尔、德里达、西蒙东等一批重要思想家的理论生长点,重新阐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文本和哲学精髓,以深入剖析自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纪时代中人的历史性生存所遭遇的诸多问题,特别是以数字第三持存为载体的自动化社会中以无产阶级化、系统性愚昧为表征的人类生存困境,并积极探索一种依托现代技术的药理学双面性来逃离人类纪、走向负人类纪的替代性方案和可能。透过本书,我们可以管窥斯蒂格勒在当代数字化资本主义批判中所做的种种理论努力,把捉到他当下正在从事的激进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线索。


《阿尔都塞的教训》

[法] 雅克·朗西埃 著

张翼 译


本书可以视为朗西埃与老师阿尔都塞决裂的宣言。朗西埃以1968年“五月运动”为背景,从正统、政治、自我批评和历史等四个方面解剖了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话语,剖析了阿尔都塞著述中的多重线索,直指理论和政治关系的核心议题,对阿尔都塞的思想和实践展开了全面批判。


《平等的方法》

[法]雅克·朗西埃 著

王德智 译


本书中,雅克·朗西埃通过与劳伦·让皮耶和多克·查本让的访谈,介绍了他本人自1970年一直捍卫的,交谈中体现的“平等的方法”。全篇由四个阶段“创生”“路线”“门槛”“当下”组成的长对话组成,本对话有两个目标:首先,提问者询问其思想中的关键词(主要是通过朗西埃的一些作品来提取提问的关键词),来介绍这位当代理论家;其次,企图重新构建朗西埃的哲学计划统一体,已消除将其分割为政治学话语与美学话语断续相连的持久性误解。


《美学中的不满》

[法]雅克·朗西埃 著

蓝江 李三达 译


以前,有人指责美学取消了社会差别的文化规则。今天我们想用寄生着美学的话语来从事艺术实践。但美学不是一种话语。它是一种识别艺术的历史体制。这个体制是矛盾的,因为它创造了艺术的自律,但代价是废除了将艺术实践和艺术对象与日常生活实践和对象分开的界限,美学许下发动一场新革命的承诺。
美学并非偶然的政治,但它本质上就是政治。它处于两种对立的政治之间无法解决的张力关系之上:要么彻底地将艺术形式变成集体生活形式,要么在军事或商业的妥协下,保留艺术的自律,让这种自律成为解放的承诺。这个基本的张力关系解释了批判性艺术的悖论和转型。也让我们理解了,今天,在不明确的伦理之下,美学艺术的解放的呼声,与政治一起走向沦落。


《审美无意识》

[法]雅克·朗西埃 著

蓝江 译


在本书中,朗西埃并不是使用弗洛伊德的概念来解读文学和艺术作品,相反,他关心的是为什么这样的解释会在证明精神分析概念的当代价值中占据着十分主要的地位。对于弗洛伊德来说,为了能用俄狄浦斯情结来作为解读文本的手段,首先就必须生产出一种特殊的俄狄浦斯的观念,这种观念属于浪漫主义对古希腊的观念的再创造,这样,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非思之思,以及保持沉默的言说的观念。从此并不能得出,审美无意识已经提前给出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弗洛伊德的“审美”分析反而揭示了两种无意识形式之间的张力关系。在这本短小精悍的书籍中,朗西埃展现出这种张力关系,为我们揭示在两种无意识之间对抗中什么才是最至关重要的东西。


《批判的概念和政治经济学批判》

[法]雅克·朗西埃 著

刘冰菁 译 


本书对马克思的《资本论》和《1844年经济学者学手稿》进行了对照研究。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尝试定义手稿中呈现出来的批判理论的图像,并列出一系列参照点;第二部分作者尝试将第一部分列出的参照点联系起来,来展示这些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移位。



3



哲学与流行文化丛书


《<复仇者联盟>与哲学:地表最强思想家》

[美]马克·D. 怀特 主编

徐楠 译


复仇者集结!本书涵盖了有关地表最强英雄的基本哲学问题,你最爱的超级英雄团队在打击犯罪的冒险过程中也许会遇到许多困境,经历各种冲突,本书会一一解开你的疑惑。借助历史上最为杰出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约翰·洛克、伊曼努尔·康德等的力量,我们将直面哲学伟人也无法独自解决的难题,重新理解美国队长、钢铁侠、索尔,以及漫威全明星超英团队的其他成员,与他们一同踏上寻求正义的旅途,无论下一站去往何方。


《<神奇女侠>与哲学:亚马逊神秘女郎》

[美]雅各布・M.赫尔度 主编

简似竹  译


神奇女侠同时是性感尤物又是超级英雄,还是位全能的人类,有时甚至是神明,她引人入胜又极为模棱两可。第二次世界大战高峰时,她代表着女权主义楷模,而后又成为第一位领衔DC票房大片的女主角,她体现了世间的规范、价值与社会体系,又向其宣战。她彰显了人们的理想,同对又对这些理想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提出严峻的挑战。这是第一本致力于专门讨论这位复杂又历久不衰的标志性角色的书,《亚马逊神秘女郎》汇集哲学家和学者,协力探讨受人爱戴的亚马逊公主的迷人面向,同时也揭示出人们对自身的深刻哲学见解。


4



精典文库


《千年的愉悦》

[日]中上健次 著

王奕红 刘国勇 译


中上健次(1946-1992)是日本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在日本现代文学界的地位非常之高。他同大江健三郎一起被日本著名作家三田诚广誉为日本现代文学的双横纲,还被称为“日本的福克纳”。中上1975年获芥川文学奖,短暂的一生成为日本当代文学一条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本书为中上健次1982年发表的代表作,由6篇短篇小说组成,以纪州为舞台,描绘了“高贵”的中本一家男人们生与死的斗争,反映了日本的部落歧视问题。该书早在1992年就被已经被翻译成法文在法国出版;2012年,日本著名先锋导演若松孝二执导的同名电影入选第69届威尼斯电影节副竞赛单元“地平线”单元,并正式上映。


5



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丛书


《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记忆景观》

《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记忆场所》

鲁安东 著


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座自主设计和建造的现代化桥梁。今天,南京长江大桥五十岁了,它不仅是新中国技术成就与现代化的象征,更承载了中国几代人的特殊情感与记忆。现任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鲁安东发起的“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围绕南京长江大桥建成50周年纪念,旨在通过公众参与和学术研究,将大桥记忆活化为当代场所营造的触媒和催化剂。自2014年计划启动以来,开展了档案研究、口述史研究、记忆物品征集,组织了讲座、展览、公众参与表演等活动,并先后在纽约新当代美术馆和伦敦设计双年展展示了中国人对大桥的情感与记忆,受到世界各国媒体的广泛关注。(2018年9月,在伦敦萨默塞特宫开幕的第二届伦敦设计双年展上,其策展的“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荣获组委会破例额外增设的特别荣誉奖。)
本丛书将全面呈现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这一独特的学术研究、公众参与、场所营造与当代设计计划。本丛书(第一辑)将包括2册。第一册《记忆景观》将通过历史素材呈现中国人围绕着南京长江大桥这一独特符号形成的记忆景观。第二册《记忆场所》将呈现2014年以来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如何通过一系列当代设计实践对大桥记忆进行活化。

 


6


学衡历史与记忆译丛



《记忆之场》(精装本)

[法] 皮埃尔·诺拉 主编

黄艳红等 译


《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是当代法国史学界最有影响的历史著作之一,汇总了法国集体记忆史研究成果。全书以诺拉所提出的“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这一概念为核心,通过对记忆场所的研究,探寻残存的民族记忆,以期找回法兰西群体、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本书出版以来,反响强烈,被译成多国文字,而“lieu de mémoire”这一概念也迅速流行,并于1993年被收入《大罗贝尔词典》。 中译本从原书三大卷近五千页中精心选取了11篇文献,按“记忆与历史”“记忆与象征”“记忆与叙事”三个主题组织而成。这些文献除了有诺拉亲自撰写的、阐述整套书史学思想的纲领性文章《历史与记忆之间:场所问题》,还涉及法国国庆日、《马赛曲》、埃菲尔铁塔、环法自行车赛、贞德、法兰西共和国格言“自由·平等·博爱”、拉维斯的《法国史》和普鲁斯特等,不但有理论的观照,更有中国读者熟悉的法兰西标志性建筑、人物、事件等,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趣味性。本书自2015年出版推出后广受欢迎,此次推出精装本,将在装帧升级的基础上,对译文也做出再次审校。

 

《文化记忆研究指南》

[德]阿斯特•莉特•埃尔 [德]安斯加•纽宁 等 著

李恭忠等 译


本手册分为六编。为了与学术谱系和各学科分支的双重焦点保持一致,每一编都与文化记忆研究的历史性和系统性方面有关。第一编主要探讨新兴的国际性跨学科记忆研究当中可能最有影响的概念,即皮埃尔•诺拉的“记忆场域”。第二编呈现了根植于文化史的记忆研究的情况。第三编转而关注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出现的不同的记忆研究类型。第四编包含的心理学概念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起从人文和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的记忆研究。第五和第六编转向文化记忆的物质和媒体维度。


7



世界著名思想家通信集译丛



《海德格尔与阿伦特通信集》

[德]乌尔苏拉•鲁兹 著

朱松峰 译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众就已知晓:在马丁•海德格尔和汉娜•阿伦特之间——超出了老师-学生的关系和后来的专业上的联系——有一种爱和友谊的关系。本书中的文献证明了这个关系,它们出自被保存于马尔巴赫德国文献档案馆的阿伦特和海德格尔的遗作。在本书中,它们是第一次被公开发表。除此之外,出自美国华盛顿特区国会图书馆的“汉娜•阿伦特的文件”也被照顾到了。


本书正文共收录了168封书信。其中,除了海德格尔的妻子埃尔弗丽德与阿伦特之间的八封书信往来、海德格尔的弟弟弗里茨写给阿伦特的一封信、海德格尔写给约纳斯的两封信,以及埃尔弗丽德和海德格尔共同写给阿伦特的一封信之外,其余的都是阿伦特与海德格尔之间的书信往来。这些书信往来开始于1925年2月10日,终止于1975年7月30日。另外,该书的附录部分收录了海德格尔写给阿伦特的三封信、阿伦特1923-1926年写的诗歌,以及阿伦特1953年7月手写的“思想日记”中的内容。


8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文选



《洪银兴自选集》

洪银兴 著


本书是洪银兴教授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的汇编,涉及政治经济学研究、经济改革研究、经济发展研究三大部分,共33篇论文。这些论文均发表在国内重要理论刊物上。这些成果反映作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系统探索。文中许多观点是创新性的,对现实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张二震自选集: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理论与政策》

张二震 著


本书收录了张二震教授30多年来在国际经济领域的代表性研究论文。主要有两大主题:一是关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研究,二是关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研究。入选文集的一些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载。本书可供学术界、实际部门阅读参考,也可作为高校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的参考资料。


 

《安同良自选集:创新与产业发展》

安同良 著


安同良教授自20世纪90年代就持续致力于创新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本书将其有关创新与产业发展等领域的中文论文,按主题编辑出版。本书全面追踪了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突破与产业发展新趋势,系统梳理了创新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并展望了创新理论在西方的现代进展;以“企业技术能力”研究范式为基础,运用与国际CIS接轨的大规模微观创新问卷方法,剖析中国现实企业选择技术学习战略的动因,深入揭示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的模式、动力与障碍等真实行为机理,为破解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与技术学习的黑箱做出了拓展,同时也为反思“中国制造”提供了微观视野与基础。本书是一部系统性阐释创新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学术著作,以中国近年来的创新与产业发展实践为基础,推进了创新经济理论的进展;深度解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思路,为构筑独具中国特色的创新经济学做出了贡献。


9


南大智库文丛



《南大智库文丛》

李刚 主编


“南大智库文丛”是南京大学整个智库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南京大学出版社与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围绕智库建设开展的一系列合作的重要成果。


它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坚持高品位、高质量、前瞻性、实践性的遴选标准,不仅汇聚南京大学的智库类出版物,而且面向全国、面向国际接纳一流的智库成果,志在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打造一个新的智库出版名牌。目前已出版十本,分别为《CTTI智库报告(2017)》《中国智库索引》《兰德公司(1989-2009):美国战略学知识的重构》《美国政治的转变 : 新华盛顿与智库的兴起》《国会的理念:智库和美国外交政策》《思想的掮客:智库与新政策精英的崛起》《完善智库管理:智库、“研究与倡导型”非政府组织及其资助者的实践指南》《智库、外交政策和地缘政治:实现影响力的路径》《思想产业::悲观主义者、党派分子及财阀如何改变思想市场》《智库评价理论与方法》。

10


翻译理论与文学译介研究文丛



《葛浩文翻译研究》

刘云虹 主编


近年来,中国文学外译成为翻译界、文化界探讨与思考的焦点问题之一。美国翻译家、汉学家葛浩文译介中国文学的丰富经历具有特别的研究价值。从呼兰河畔“热泪纵横”的萧红迷,到没有翻译“就不能生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首席翻译家,再到作者与译者“不安而脆弱”的关系中“我行我素”的探索者,葛浩文无疑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史上极为重要的个案之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出了个案层面而具有某种普遍性。如何从整体上认识与把握葛浩文对中国文学的译介,进而在此基础上探寻与构建其对于中国文学外译可能存在的参照意义?可靠的路径就是更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据此,本书遴选了国内葛浩文翻译研究中的代表性成果,力求从翻译文本、翻译原则与策略、翻译理念与目标等多方面,呈现出这一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与整体样貌,并借以对进一步理解翻译本质、认识翻译功能、把握翻译价值、深化翻译理论构建发挥积极的启示与推动作用,促使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更好地译介、传播与接受。


11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研究书系


《流离失所者的美学抗战:赫塔·米勒研究》

李双志 著


诺贝尔文学奖从来不缺黑马,从罗马尼亚边陲德意志飞地跑来的赫塔•米勒实际上在八十年代便已在文坛一鸣惊人。她在文化夹缝中成长的经历,她对保守固化的民族执念的叛逆,她疾书昔日旧国黑暗历史的义勇,她对女性特有创痛记忆的触摸,最终化身为破碎悚然的意像与凝练奇崛的文字。她流离于各种身份之间,以漂泊不定的局外处境观看,感受,写作,成就了德语文学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少有的美学奇观。本书从文化身份,性别意识与语言艺术三个角度切入,结合文本细读与理论观照,与读者一起去探寻让米勒成为米勒的文学历程。


12


中国古代经典英译汇释汇校


《<论语>英译本版本提要》(高志强、贾俊主编)

《<论语>英译本序跋集萃》(李丙权主编)

《<论语>英译本研究文选》(姜哲主编)

《<论语>英译本译注汇编》(徐建委、张靖主编)

《<论语>英译本术语引得》(徐建委、张靖主编)


近年来,世界对中国的更多关注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内在要求,引发了中国古代经典外译的新一轮热潮。然而重译中国古代经典的前提,应是认真整理已有的历代译本,特别是那些研究性译本的相关注疏,由此才能直接切入西方学术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接受,使经典翻译不仅仅是提供新的译本,而是形成真正的思想对话。 本丛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经典英译本汇释汇校”的结项成果。丛书采用“经文辩读”的方法,借助传教士所译介的中国经典以及大量注疏,使之真正成为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的比较研究。三本分册《<论语>英译本版本提要》《<论语>英译本序跋释要》《<论语>英译本研究文选》旨在通过中西“经文”之间的互译、互释、互训的实践,达成一种“非中心”(decentred)或“解中心”(de-centered)的“真正的思想”,而这正是包含在“倾听”和“回应”的对话关系中的“经文辩读”的根本命意。


13


精品文学学术类图书


《遭遇阿甘本》

张一兵 著


本书是关于当代意大利后马克思思潮中的代表人物阿甘本激进哲学思想构境的一种入门级概述。研究集中讨论了阿甘本的哲学前提和方法论以及他在批判当代资本主义政治文化上的诸多重要论见:以不做之潜能为核心构境点的看见不在场之物的在场性,哲学考古学、谱系学、范式和装置等方法论构件,由此透视出无中介的语言、内在的经验与姿态在当今占有性社会存在中的颠倒和异化,特别是他对当代景观社会和奥斯维辛现象的哲学深刻剖析,以及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生命政治部署和安治下,悬法例外常态化中“赤裸生命”和“当代神圣人”的悲惨境遇。


《<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译本与底本》

孙江 主编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对世界共产主义革命产生了深远和持久的影响。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关于该文本在中国翻译、介绍和传播的大型史料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陈望道全译本诞生前《共产党宣言》在国内的介绍、节译情况;第二部分为译自不同外语的7个全译本;第三部分为与第二部分全译本直接相关的日语、德语、英语、法语和俄语文本。本书不仅有助于了解《共产党宣言》对中国革命的意义,也有助于从思想史角度深化对有中国特色的共产主义革命的起源、发展和走向胜利的意义的认识。


《臣服实验》

[美]迈克•A.辛格 著

易灵运 译


一个在佛罗里达密林深处占地600英亩的欣欣向荣的静修社区;一个全面改变了医疗管理行业的先进软件包;一个成就被记入史密森学会档案的价值1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一本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成为奥普拉最爱的书;一次导致政府毫无根据的指控的FBI大型突袭—— 这所有一切是如何源自一个决心在林中独居,放手自我,独自享受生活的人的?而此人却做出了一个极端的决定,不知不觉中,他到达了胜利的顶峰,也濒临灾难的边缘。迈克 A.辛格,畅销书《不羁的灵魂》的作者,这一次讲述了一个非凡的故事。它讲述了在一次深层次的灵魂觉醒后,作者不再关注自我的内心偏好,而是让生活来主宰一切之后所发生的事。当我们跟随辛格走入完美生命的实验和旅程时,一系列事件将会挑战你关于生活的最顽固的认知,亦会启发你以全然不同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生活。



《江户时代的人气浮世绘画师15人》

[日]內藤正人 著

蔡敦达 译


内藤正人,日本庆应大学日本美术史教授,著有『もっと知りたい歌川広重』(東京美術)、『浮世絵再発見』(小学館)、『勝川春章と天明期の浮世絵美人画』(東京大学出版会)、『江戸の人気浮世絵師』(幻冬舍新书)等专著,是当代日本研究浮世绘的名家。 本书选取了菱川师宣、铃木春信、鸟居清长、喜多川歌麻吕、葛饰北斋、歌川广重等15位重要浮世绘画家,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他们的生平、创作历程和特点、代表作品,并于行文中巧妙交代时代背景,令人读罢便能加深对江户艺术史的整体了解。 内藤的另一本著作《浮世与浮世绘》亦在翻译中,二者内容互补,旨在打造南大社日本阅读新品牌。



编辑:金少帅 戚宛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你可能还会喜欢:


2019北京图书订货会新年伊始,我们要读什么?

詹姆斯·邦德:时代精神的特工人文社科联合书单第41期

每一个傲娇的灵魂,都应该读一读毛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